|
深度 | 直擊課改,為何名牌學校轉型困難,薄弱學校反而容易?為什么在這一輪教學改革的大潮中,真正的領軍學校并不是老牌的名校,反倒是一些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薄弱學校?直面學校課改的誤區(qū),華東師大教授周彬提出了學校課改的六大出路。 1、讓學生參與課堂 不管是我們的京劇,還是西方的歌劇,藝術含量不容懷疑,但都存在曲高和寡的遺憾。 好在對于對那些用腳投票的觀眾,大家都不是一味地指責他們過于低俗,而是不斷調(diào)整京劇和歌劇的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,讓更多觀眾走近劇院。 畢竟大家都明白,觀眾的藝術品位是通過看京劇和歌劇提高的,所有的指責只能讓他們遠離京劇和歌劇。 2、現(xiàn)存課堂誤區(qū) 對課堂教學來說,存在著同樣的問題,課堂教學設計越是復雜,老師對教學內(nèi)容的處理越是精妙,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就越少,參與的深度反而越低。 很有意思的是,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強的地方,教師更愿意也更有實力來捍衛(wèi)現(xiàn)狀,因此要實現(xiàn)這樣的轉換更加困難。 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弱的地方,教師在學生不參與課堂或者在課堂上不學習的現(xiàn)狀面前,不得不改變這種教師主導課堂的現(xiàn)狀,于是反到成了實現(xiàn)這種轉換的突破口。 至此,我們就不難理解,為什么在這一輪教學改革的大潮中,真正的領軍學校并不是老牌的名校,反到是象杜郎口中學等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薄弱學校。 在那些老牌名校里,盡管教師主導課堂并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,但由于教師有較強的主導能力,要么可以用權威要求學生聽課,要么可以用魅力吸引學生聽課,再加上學生也有更加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,所以他們的課堂病態(tài)并不明顯。 可真到了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薄弱學校,教師主導能力弱一點,學生忍受能力也弱一點,當課堂中總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睡覺時,如何吸引學生真正參與課堂,就成為教學改革的頭等大事了。 3、課改新趨勢 要讓學生參與課堂,就得讓教師讓出課堂;雖然要教師讓出課堂,但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組織者。 所以,讓學生參與課堂最大的阻力,并不在于學生是否愿意參與,而是教師如何從課堂主導者轉換為課堂組織者;這并不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,而是教學能力的轉換,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(xiàn),后者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實現(xiàn)。 4、讓學習主導課堂 “小嘛小二郎,背著那書包進學堂”,盡管這樣的兒歌還在傳唱,但學堂卻已經(jīng)杳無音訊了。 先學后教,才會讓教有針對性;以學定教,才會讓教有有效性。在教學改革走在前沿的課堂里,有著一個相同的原則,那就是教師教學的時間是可以想方設法壓縮的,與之相應,學生學習的時間卻是要給予保障的。 而且,讓學生在教師教學之前,就主動地學習今天的教學內(nèi)容,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。 誠然,學生的學習問題,學生的學習困惑,只能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,只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出來,而不是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產(chǎn)生的。 至于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暴露出來后,究竟應該由誰解決,究竟應該怎么解決,這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,至少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了真實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。 |